百日咳,不仅仅只有“咳”
大部分家长可能都听说过,儿童成长过程中有一种咳嗽,不仅让人声嘶力竭、喘不上气,而且这种折磨可能绵延数月——它就是“享有盛名”的百日咳。
百日咳之“痛”
自从我国开始推广接种“百日咳”疫苗之后,百日咳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但近年来,百日咳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种现象被称为“百日咳再现”。
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常表现为反复剧烈咳嗽,病程可持续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通常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它得名于其长时间的咳嗽持续期,因而有百日咳之称。
病程长是人们对百日咳最普遍的认知,其典型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出现突然且剧烈,但发作间期常没有明显异常表现。百日咳对婴儿和幼儿特别危险,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发生并发症。对于3月龄以下、还没到接种百日咳疫苗年龄的婴儿来说,该病危害较大;该年龄段可表现为突然发生的窒息或紫绀,不一定有典型的咳嗽表现,易被漏诊或误诊。小婴儿百日咳易合并肺炎、脑病、肺动脉高压,甚至可以致死。目前,已报告的百日咳严重病例和死亡病例主要发生于这些小婴儿。住院治疗的百日咳病例中,<6月龄以及未接种百日咳疫苗的儿童占比较高。
百日咳的传染性很强,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在传染病学领域,我们常用R0值(基本传染数)来评估其传染性,粗略的理解就是“一个人得病,可以传染给多少个人”。百日咳杆菌的R0值为12~17,与很多家长闻之色变的麻疹病毒(R0值12~18)不相上下,这也提醒我们一定要重视。
从发病年龄来看,百日咳以婴幼儿多见,5岁以下儿童的易感率最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就彻底与该病“绝缘”了。临床中发现,青少年和成年人也可患百日咳。而且,由于症状轻、不典型,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得了百日咳,加上疏于防范,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便成了潜在的传染源,最终导致婴儿患百日咳的风险增加。
长期以来,百日咳的抗菌治疗首选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国内百日咳致病株对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耐药严重,临床抗菌治疗的细菌清除效果大不如前。免疫接种是保证接种儿童不得重症、不致死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因此预防是最好的、可计划的前期治疗方案。
预防和应对之“难”
百日咳防控的难点之一在于识别。在人群中大规模接种百日咳疫苗以前,患者表现常常较为典型,多有明显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等表现。推广百日咳疫苗接种后,因为已经具有一定免疫力,年长儿或成人感染百日咳后的症状并不典型,增加了临床识别的难度,需要依靠病原学检测的帮助才能明确诊断。但国内很多医疗单位缺少百日咳的实验室检测条件。
研究发现,百日咳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非常常见。当病原学未明时,凡具有百日咳类似症状者常被诊断为(类)百日咳综合征,而实际是流感病毒及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巨细胞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这一诊断可能阻碍针对性治疗。很多(类)百日咳综合征的研究及报道中并没有进行百日杆菌感染的相关检查,多数百日咳综合征可能的确存在百日咳,其他病原只是合并感染,而未能进一步追查百日咳的结果是可能增加疾病的传播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病毒学检测开展很普遍,当临床明确某病毒感染后,常缺少追查其他病原的动力。
给孩子穿上“盔甲”
接种疫苗是预防疾病最有力的手段,已有研究表明,覆盖婴儿、幼儿、学龄儿童、青少年、成人和老年人的全生命周期的免疫接种是预防百日咳的重要策略。国目前的免疫接种程序规定,儿童分别在3、4、5、18月龄接种百日咳疫苗。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第一剂百日咳疫苗应最早在6周龄且不晚于8周龄时接种。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低龄婴儿罹患百日咳死亡风险更高,为了降低婴幼儿百日咳的疾病负担,《中国百日咳行动计划专家共识》建议积极开展研究,探索在我国将百日咳疫苗初始免疫提前到2月龄甚至6周龄的可行性。
随着孩子的成长,这身保护层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研究显示,婴幼儿接种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的保护效力到四五岁时会下降至50%左右。与之相对应的是,临床上青少年和成人中百日咳患者增多,逐渐成为婴幼儿百日咳的重要传染源。
目前,欧美多个国家推荐对青少年和成人开展含百日咳成分疫苗的加强免疫。《中国百日咳行动计划专家共识》也建议,有必要开展研究,评估我国儿童6岁龄时增加一剂百日咳加强疫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