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警惕狂犬病,可防、可控、不可治!
俗话说:春夏到,猫狗闹。随着天气转暖,平时温顺可爱的小猫、小狗会出现狂躁不安、攻击性增加的现象,较平时更易伤人。与此同时,春暖花开,人们户外踏青出游等活动频繁,加之衣物单薄,与动物的接触也在增多,发生咬伤抓伤而感染狂犬病的风险也相应升高。狂犬病一旦发病,致死率接近100%!所以春夏之交,尤其要注重预防狂犬病。
一、什么是狂犬病?
狂犬病俗称“恐水症”“疯狗病”,是由狂犬病毒所致,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人狂犬病通常由兽类等哺乳动物以咬伤方式传给人。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恐声、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狂犬病为致死性传染病,人或动物一旦发病,病死率达100%。
二、狂犬病的潜伏期有多长?
很多人都知道,狂犬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坊间流传出“狂犬病能潜伏十几年”的说法,但是该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数据表明,99%的狂犬病毒会在1年内发作,根本等不了十几年。潜伏期长短与病毒的毒力、侵入部位的神经分布等因素相关。病毒数量越多、毒力越强、侵入部位神经越丰富、越靠近中枢神经系统,潜伏期就越短。
狂犬病毒潜伏期以1至3个月者居多,绝大多数病例从感染到发病时间为20-60天,一周以内或1年以上极少。有研究表明狂犬病的最长潜伏期可以长达6年。
三、哪些动物可以传播狂犬病毒?
高风险动物:包括被家养或流浪的犬或猫,蝙蝠,流浪或野生的哺乳动物(尤其是食肉哺乳动物),致伤后须按要求进行相应的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
低风险动物:包括牛、 羊、马、猪等家畜,以及小型兔形目和啮齿目动物包括花栗鼠、松鼠、小鼠、大鼠、豚鼠、沙鼠、仓鼠、兔等。
无风险动物:除哺乳动物以外的动物,如鸟类、鱼类、爬行类动物等。这些动物均不传播狂犬病。
四、狂犬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抓伤;
2.被患狂犬病的动物舔舐黏膜、破损的皮肤;
3.较罕见的是通过移植了狂犬病病人的器官或组织而感染狂犬病毒。
五、被猫、狗等动物咬(抓)伤后如何处置?
按照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具体如下:
伤口处置、疫苗接种、注射免疫球蛋白等具体处置流程如下:
六、再次暴露如何处置?
按照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规定:
1.对于任何一次暴露后均应首先、及时、彻底地进行伤口处置。
2.若再次暴露发生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应继续按照原有免疫程序完成剩余剂次的接种;全程接种后3个月内再次暴露者一般不需要加强接种;全程接种后3个月及以上再次暴露者,应于0、3天各加强接种1剂次狂犬病疫苗。
3.按暴露前或者暴露后程序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者,除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外,暴露或者再次暴露后无需使用被动免疫制剂。
七、生活中如何预防狂犬病?
1. 避免接触受感染动物:如果发现受伤的动物,请勿触摸它。
2. 建议远离流浪犬,不要与猫、狗等宠物密切接触,尤其不要让宠物舔舐到人的口腔、眼睛等粘膜。(狗如果带有狂犬病病毒,舔到有伤口的部位,也会导致人的发病。)
3. 狂犬病是可防可控但不可治的一种疾病,如果市民被猫狗等动物咬伤,不要抱侥幸心理,要及时到犬伤门诊就诊(各乡镇卫生院接种门诊、城区市疾控中心接种门诊等),及时进行规范的伤口处理、尽早接种狂犬病疫苗,必要时尽早注射被动免疫制剂,可以有效预防狂犬病的发生。如果碰到被一犬咬伤多人的情形,一定要及时告知处置医生。
4. 防止动物感染狂犬病:比如定期带宠物去看兽医,并为所有的猫、雪貂和狗接种狂犬病疫苗;将猫和雪貂养在室内,狗在户外的活动应在主人监视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