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细

医院37 项消化系统疾病检验指标大盘点

来源:www.kangzhu.com  发布日期:2024-02-02 10:58:47



胃功能的检验指标


1. 血清胃蛋白酶原(PG)
PG 是胃蛋白酶的非活性前体,有两种亚型:胃蛋白酶原 I(PGI)和胃蛋白酶原 II(PGII)。PGI 与 PGII 比值称为 PGR。


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中,随着慢性萎缩性胃炎从胃窦发展至全胃甚至发生癌变,由于主细胞和壁细胞的损伤以及癌细胞的影响,PGI 水平显著降低甚至消失,这表明血清 PG 水平与萎缩性胃炎的病变程度和早期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另外,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早期胃癌患者复查发现 PGR 显著下降至 3 以下时,发生异时性胃癌的风险增加。


2. 胃泌素 17(G-17)
G-17 的主要功能是刺激胃壁细胞分泌胃酸,另外,G-17 还可以刺激主细胞分泌 PG。有研究表明,血清 PG 和 G-17 的水平受 HP 感染的影响,PGR 升高是评估成功根除 HP 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其敏感性为 93.1%,特异性为 93.8%。


3. 幽门螺杆菌 IgG 抗体
有数据显示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者患胃癌风险是幽门螺杆菌抗体阴性者的 3 倍,另外,有研究发现,胃癌组血清的抗幽门螺杆菌 IgG 抗体平均滴度和抗幽门螺杆菌 IgG 抗体阳性率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提示胃癌的发生与抗幽门螺杆菌 IgG 抗体有正相关关系。


4. 血清壁细胞抗体(PCA)
研究证实,针对 H+K+-ATPases 的壁细胞抗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潜在血清学标志物,可用于识别高危个体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特别是自身免疫性胃炎及广泛多灶性萎缩性胃炎。


5. 胃癌相关肿瘤指标(CA)
CA 是临床上常用于筛查胃癌的血清学指标,相对于其他 CA,CA724 对诊断胃癌有着更高的特异度与灵敏度。另外,术前血清 CEA、CA199 和 CA724 水平的联合检测可以为胃癌切除患者的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信息,即使在早期胃癌患者中,术前这三项生物标志物之一呈阳性的患者也应被视为具有高复发风险。


6. 血清抗 CagA 抗体
CagA 蛋白是由幽门螺杆菌 CagA 基因编码的一种蛋白质,CagA 基因阳性的幽门螺杆菌具有明显的致癌作用,它可以通过免疫逃逸来躲避宿主的免疫杀伤作用。有研究证实血清抗 CagA 抗体阳性感染者较阴性感染者有着更高的风险患胃癌。


7. 胃癌相关抗原 MG7(MG7-Ag)
MG7-Ag 是一种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而不表达于正常胃黏膜细胞的物质,因此可以作为胃癌的相关诊断指标。机体针对这种癌症抗原会产生免疫反应,产生特异性抗体,血清抗 MG7 抗体在胃癌中的阳性率为 72.2%,在未分化胃癌中的阳性率高于高分化胃癌,MG7 抗体定量结果可对胃癌分型起辅助作用。


8. 肿瘤相关抗原(TAAs)
TAAs 是肿瘤发生早期出现的蛋白质,可作为早期胃癌的诊断指标,且由于其出现时间较早、 稳定性好,为癌症的早期检测提供了有效的诊断方法。

 

9. hsa-miR-122-5p
血清外泌体中的 hsa-miR-122-5p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样本中显著上调,表明其可能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另外,研究发现血清外泌体 hsa-miR-122-5p 联合胃泌素和 PGR 可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非侵入性筛查的准确度和特异度。


10. 粪便隐血试验
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一个筛选指标。阳性还可见于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钩虫病、肾出血综合症等。


11. 血常规

消化性溃疡或胃癌患者常有贫血改变,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减低。 



胰腺相关检验指标


1. 淀粉酶

急性胰腺炎(AP)发病 3~6 h 血清淀粉酶即迅速升高,10~12 h 浓度减半,3~5 d 逐渐恢复正常,最终由肾脏排出。血淀粉酶升高的同时,伴随肾脏清除率的明显增加,尿淀粉酶也相应升高。但血淀粉酶升高并不是 AP 的特异性标志,除 AP 外,其他胰腺疾病(如慢性胰腺炎、胰腺囊性纤维化),胰腺、乳腺、结肠恶性肿瘤,肝硬化等也可升高。


2. 脂肪酶
血清脂肪酶在 AP 发病 4~8 h 后活性升高,24 h 内达到峰值,血清浓度高于参考值上限水平约持续 1~2 周。与淀粉酶不同,脂肪酶在肾小管内重吸收,其在血中的持续时间更长,浓度更高。由于淀粉酶在 AP 时出现较早,但持续时间短,而脂肪酶出现较晚,但持续时间长,因此,临床常应用脂肪酶和淀粉酶的联合检测来提高 AP 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 胰蛋白酶原
AP 发生时,大量胰蛋白酶原被过早活化并释放到外周血中,最终导致尿液中胰蛋白酶原含量的显著增加。血清胰蛋白酶原和尿液胰蛋白酶原浓度在 AP 发病几小时后即可快速升高,3~5 d 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4. 磷脂酶 A2(PLA2)
研究发现,在 AP 发生后大量 PLA2 释放入血,血清中分泌型 PLA-IB 和 IIA 浓度显著升高,使 PLA2 有望成为一种新的 AP 诊断及评估方法。


5. 胰弹性蛋白酶
研究对 AP 患者血清中弹性蛋白酶-1、淀粉酶和脂肪酶进行了比较,发现在患者出现临床症状 24 h 内三者均有明显增高。尽管弹性蛋白酶-1 与淀粉酶、脂肪酶的诊断敏感性相似,但在诊断的准确度方面血清弹性蛋白酶并无提高。


另外,联合检测弹性蛋白酶-1 与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可提高胰腺癌的阳性检出率,并对胰腺肿物的良恶性进行鉴别诊断。


6. 降钙素原(PCT)
PCT 在评估 AP 的严重程度及判断胰腺组织的坏死感染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其预测 AP 严重程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72% 和 86%,而预测胰腺组织坏死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80% 和 91%。


7. 胰蛋白酶原激活肽(TAP)
TAP 浓度在 AP 患者出现临床症状 6~12 h 内明显升高,是评估重症 AP 的有效指标。AP 时通过测定尿液中 TAP 浓度的变化可早期鉴别轻症和重症 AP,但当患者出现明显症状超过 24 h 后测定 TAP 浓度则无明显差异。


8. 胰蛋白酶-2-a1 抗胰蛋白酶复合物
AP 发病时其浓度的增长速度比其他传统诊断指标要慢得多,因此不太适合用于 AP 的早期诊断。但其持续时间较淀粉酶长,且升高水亚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


9. CA19-9
在胰腺炎和黄疸等胰腺良性病变患者中,CA19-9 水平可有短时、中等程度升高,但一般 < 120 kU/L。研究报道,血清 CA19-9 水平 > 100 kU/L 诊断胰腺癌的特异度为 98%;若 CA19-9 水平达 1000 kU/L,则诊断胰腺癌的特异度可达 99.8%。


10. CAM17.1
是一种免疫球蛋白 M(IgM)抗体,研究发现,CAM17.1 在胰腺癌组织中过表达。报道显示,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为 86%,特异度为 91%;CAM17.1 诊断无黄疸胰腺癌的灵敏度可达 89%,特异度可达 94%。因此认为,CAM17.1 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可能优于 CA19-9。


11. CA50
CA50 是普遍存在于多种恶性肿瘤中的肿瘤相关抗原, CA50 可作为胰腺癌和其他消化系统肿瘤的血清标志物,并非胰腺癌的肿瘤特异性抗原。


12. 胰癌抗原(POA) 
POA 在胰腺癌中的阳性检出率为 48%~60%,在血清中的含量随疾病进展而升高。 


13. 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 
血浆 IAPP 水平升高是早期胰腺癌的特征,IAPP 或 IAPP 释放因子检测有助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



胆囊相关指标


1. 血常规
胆囊炎患者血常规可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如果血常规提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 反应蛋白,以及降钙素原等指标升高,再加上相应临床症状及其他辅助检查,则多考虑患者存在胆囊炎。


2. 转氨酶
大多数胆囊炎患者转氨酶不升高,少数胆囊炎症可以刺激胆道使胆汁流出受阻,可使肝功能轻度受损及转氨酶轻度升高,若合并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时,肝功能明显受损转氨酶明显升高。


3. 胆红素
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胆囊结石、胆囊炎、胆道梗阻伴黄疸时常为阻塞性黄疸,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增高;肝细胞性黄疸时三项均升高;溶血性黄疸时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增高。


4. 胆汁灌洗细胞学诊断
研究利用抽取胆汁行细胞学检查诊断胆囊疾病,发现该细胞学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达到了 78% 和 100%,并且该方法并发症极低,可与影像学结合应用提高诊断率。


5. 胆囊相关肿瘤标志物
目前尚未发现对胆囊癌有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故肿瘤标志物检测只能作为诊断胆囊癌的参考指标。胆囊癌肿瘤标志物如 CEA、CA19-9、CA50 和 CA125 在胆囊癌早期诊断、预后监测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可作为胆囊腺瘤恶变和胆囊癌早期诊断的一项辅助指标。



肠道相关指标


1. 粪便隐血试验
粪便隐血试验(FPBT)和粪便免疫化学试验(FIT),是常用的非侵入性筛查试验。早在 2003 年美国癌症协会的 CRC 便血检测项目指南已包括了 FIT,FIT 检测较 FOBT 检测具有更大优势。若二者阳性,应进一步行结肠镜检查。


2. 相关肿瘤指标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 版)》指出,结直肠癌患者在诊断时、治疗前、评价疗效和随访时,必须检测外周血癌胚抗原、糖类抗原 CA19-9,有肝转移患者建议检测甲胎蛋白 AFP;疑有腹膜、卵巢转移患者建议检测 CA125。


3. 错配修复蛋白(MMR)基因突变检测
对于怀疑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但未知家系突变的患者,MMR 基因突变检测应从 MLH1 和 MSH2 基因检测开始。MMR 突变检测阳性能够确诊 HNPCC,但 MMR 相关基因未检测到突变并不能排除其非 HNPCC。


4. 微卫星不稳定性(MSI)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 版)》指出,对所有新诊断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 MMR 表达或微卫星不稳定 MSI 检测,用于家族遗传性结直肠癌筛查、预后分层及指导免疫治疗等。


5. 病理组织学检查
病理活检报告是结直肠癌治疗的依据,活检诊断为浸润性癌的病例进行规范性结直肠癌治疗。


6. 其他基因突变检测
对临床确诊为复发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进行 KRAS、NRAS 和 BRAF 基因突变检测,可以指导肿瘤治疗。早期结直肠癌患者通过 KRAS、NRAS 和 BRAF 基因突变检测可进行预后和复发风险评估。


7. 二代测序(NGS)
NGS 可以针对肿瘤组织和体液(如血液恶性腹腔、胸腔积液等)一次性进行高通量基因检测。NGS 检测可以帮助结直肠癌患者找到罕见变异及在药物治疗后了解耐药机制。


8. 循环肿瘤 DNA(ctDNA)
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中,ctDNA 动态监测在评估药物疗效及预后具有意义;在 II~III 期结直肠癌中,通过 ctDNA 评估术后微小病灶残留(MRD)状态,从而为辅助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更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