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细

家长需警惕,别把“流脑”当感冒!

来源:www.kangzhu.com  发布日期:2024-03-26 14:49:17



一、流行特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由脑膜炎奈瑟菌或称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疼、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流脑在冬春季高发,隐性感染率高,流脑患者具有发病急、进展快、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等特点。

 

2015-2019 年我国报告流脑 540 例,年均发病率为 0.78/1 000万;0-4岁、5-9岁、10-14岁、≥15岁分别占37.50%、6.76%、21.62%、34.12%。

 

二、菌型变迁

脑膜炎奈瑟菌根据表面特异性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分为12种血清群和不可分类血清群,引起流脑病例的血清群主要为A、B、C、W、Y和X血清群。目前,A群C群流脑疫苗在适龄儿童接种后,流脑得到很好的控制,但也面临多个血清型脑膜炎奈瑟菌流行变迁。

 

我国 2015-2019 年报告流脑病例中, 0-9 岁儿童中以 B 群病例为主;10-14 岁人群以 C 群病例为主;≥15 岁人群以其他及不可分群病例为主;W 群和 Y 群病例主要分布在 ≥15 岁人群中。据中国疾控中心一项系统综述显示,2005-2022年间中国引起流脑病例的血清群主要为B群,占41.62%,A、C、W、Y、X、其他及不可分类血清群,分别占9.70%、11.22%、2.13%、0.03%、0.02%、21.77%。

 

三、传播特点

健康带菌者和流脑患者是流脑的传染源。脑膜炎奈瑟菌隐性感染率高,流行人群的带菌率可高达25%-50%,感染后寄生于人鼻咽部。脑膜炎奈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人群均有流脑病例报告。

 

四、疫苗预防

接种流脑疫苗是当前预防流脑最有效的措施。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广泛使用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2008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将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纳入常规免疫,A群、C群流脑发病得到有效控制。目前,按照国家免疫程序,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于6月龄、9月龄幼儿各接种1剂,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于3岁、6岁儿童各接种1剂。 

 

此外还有非免疫规划流脑疫苗(自费)接种服务。主要种类有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

 

五、其它措施

1.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者打喷嚏的时候,要用纸巾或者毛巾等遮住口鼻。在接触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设施后,以及咳嗽或者打喷嚏后,要及时洗手或者进行手消毒。此外,日常还需要注意保持家庭和工作场所的环境清洁,并定期开窗通风。

 

2.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充分的营养、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3.科学佩戴口罩。如果前往环境密闭、人群密集的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去医院就诊时,建议佩戴口罩,并注意及时更换。

 

4.药物的治疗和预防。脑膜炎奈瑟菌对头孢菌素、青霉素等药物敏感,流脑患者和密切接触者可通过药物治疗和预防性服药有效预防。